我的注册会计师情怀:一次选择,选择一生-ag真人百家乐
30年前的今天,那个《恋曲1990》风靡流行的夏天,我作为一名懵懂无知的新生,只身踏入位于上海杨浦区的大学校园,手中的录取通知书赫然写着“审计专业”,录取通知书的下面,还有120斤全国粮票。
春花不懂秋意,闲云不解风情。
那时的我,对审计二字毫无认知,但我相信班主任的选择。
他告诉我:审计本科专业是全国第一次招生,将来“大有可为”。
于是,我远赴上海求学,与审计从此结缘。
人到中年,不惑的时光里,亦有我不惑的选择。
一封信
我的大学时代,可以用两个字概括:变革、萌生。
四年学习生涯,不但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交叠,更是写满第一届审计专业本科毕业生的“辛酸”。
大一初学会计专业基础课程,当年12月7日,2.3万余考生参加的第一届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拉开了通过规范、严格的考试渠道选拔注册会计师的序幕,也标志着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从恢复重建阶段到规范发展阶段的历史性迈进。
刚刚学完《工业企业会计制度》等会计专业知识的1992年,国务院11月16日批复财政部《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制度改革与市场经济改革同步推进。
大三的课程除了需要学习新颁布的会计准则知识之外,增加了审计理论的专业课程。也就在1993年10月31日,全国人大颁布《注册会计师法》,开启了注册会计师行业迅猛发展的辉煌时代。
毕业的1994年,恰逢我国教育体系改革的转折之年,我有幸赶上“毕业包分配”的末班车,而当年的8月31日,新中国第一部《审计法》获全国人大八届九次会议通过并实施。
那一天,也是我到上班的第一天。几分向往,几分迷惘地走进审计事务所的大门。
凭着大学最后一个寒假期间的偶然机缘,凭着对故乡洛阳的眷恋与不舍,凭着对审计专业的理论积淀甚至使命感,凭着深夜孤灯下给时任洛阳市长的一封“自荐信”,年少轻狂的我最终实现了加入社会审计的小小愿望。
如果高考志愿填报的审计专业是班主任替我选择,四年之后,我自主做了一次选择---放弃计划内毕业派遣,选择自主联系工作单位。
一个名字
应该感谢这个变革的时代,这段风雨与共的职业生涯。
年少的激情,求知的欲望,还有事务所吸纳“新鲜血液”之后的鼎力相助,那时的我仿佛闯入一个全新的世界,在时代与恩师的双重栽培之下,快速地成长着。
1995年,我同时报考了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和审计专业中级职称三项考试,共13本考试教材。
或许是为了检验自己四年的学习成色,或许是鞭策自己充实专业胜任能力,亦或许是给所有寄我厚望的人们一个真挚的反馈。
的确,在当时审计业务与资产评估业务混业经营、市属国有企业改制重组的黄金时段里,学习并提升各项业务技能非常难得。
不负韶华,不枉时代的召唤,那时的我如鱼得水,也如饥似渴。
工作之余,我尝试着利用大学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在近两个月的时间里,独自开发了一套“资产评估处理系统”,通过事务所实际业务的具体应用和不断优化,最终在所内部全面推行,也免费提供给当时漯河、信阳等地的8家事务所同行无偿使用,使事务所的评估业务率先实现自动化和系统化。
当第二年考试成绩揭晓时,所长告诉我:你通过了12门。
我没有激动,只是不停地问自己:财务管理为啥没过?
1993年前后爆发的深圳原野、长城机电、海南中水三大案件,引发行业发展史上的“诉讼大爆炸”,随之而来的是一场轰轰烈烈的的行业清理整顿和脱钩改制。
1997年7月,为配合《证券法》的颁布实施,财政部与证监会要求具备上市公司审计资格的105家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在1998年底,其余事务所必须在1999年末完成脱钩改制。
世纪之交的脱钩改制,掀起了一场会计师事务所管理体制影响深远的改革风暴,为注册会计师实现独立、客观、公正执业奠定了体制基础,极大地释放和激发了事务所借经济改革之势发展的活力。
注册会计师行业由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向市场化运作的历史性转变,实现自主经营、自担风险,从此栉风沐雨,行进在市场经济初期的刀光剑影之间。
毕业五年之后的我,从昔日的项目经理,转变为协助所长的坚强臂膀:起草改制后新所章程、酝酿脱钩后的发展路径及目标、构建内部管理制度、设计新的薪酬评价体系,拿出改制后事务所的新名字……尽管已离开多年,沿用至今的事务所名称中依然带着“诚”字。
一声老师
此后的注册会计师们,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结构性调整、贸易全球化、会计准则与审计准则同国际接轨、中国加入wto等多重历史机遇,坎坷之中经历着蝶变,执着而蹒跚地前行着。
证券期货业务机构与注册会计师双重审计资格的设定,从制度上鼓励审计机构做大做强,也引发了国内大中型会计师事务的合并浪潮。
1999年,包括我在内的8名事务所同事报考参加注册会计师证券业务资格考试,3名同事顺利通过,我没有过,唯有那篇以报考为素材、刊登在中国财经报的《等到明年这一天》文字,记录着我今生的遗憾。
更为遗憾的是,这个考试第二年取消了。
在那个“安达信”黯然陨落的年代,中国独立审计行业却迎着入世的春风,享受着来自于市场、社会、政策和行业共同构筑的黄金发展时期,暖阳当空,时不我待。
2004年起,一系列行业改革措施相继发布,中注协先后实施“培养国际化人才、准则国际趋同、事务所做大做强”三大行业发展战略,成为注册会计师行业清晰的发展路线图。
2013年瑞华首次超越安永华明,跃居全国的第三位;2014年瑞华和立信所双双超越安永华明和毕马威华振,长期被国际四大会计所牢牢占据的市场格局首次迎来了2:2的均衡局面,显示事务所做大做强战略取得的阶段性重大突破。
20多年的黄金发展期,无论是政策的呵护,还是监管层面的默许,为会计师事务所赢得了时间和市场空间。
但面对身边的同事一个个离开事务所,投身到金融、证券、上市公司的现实,行业人才流失问题始终困顿于心。
几番权衡,我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做一次老师,培养更多的优秀后备队伍,让更多的人理解、并愿意投身审计行业。
2018年的下半年,我到一所财经类院校,给会计专业、财务管理专业、注册会计师专业的学生们兼职任教,把多年积累的工作经验、实务案例及执业感悟,融汇到审计教材之中,把审计准则中的职业道德、职业怀疑态度、风险导向和审计程序等原则性条文,以通俗化、案例化、实务化的方式口述给在校大学生。
执业能力可以后天培养,职业情操必须先天塑造。
这是我多年执业的内心感悟,更是河南省注协授予我“优秀注册会计师”、行业党委评我为“优秀共产党员”的职业担当,或许杯水车薪,但我责无旁贷。
两个学期的授课,当同学们在班级联欢会上集体起立,异口同声地喊出“老师,谢谢您”这句话时,不禁热血沸腾。
一个公众号
暖暖的阳光会让人沉醉,和煦的政策春风也让一些会计师事务所放松了执业警惕,银广夏、蓝田股份、绿大地、万福生科、欣泰电气,再到2019年爆出百亿级造假金额的康美药业、康得新、獐子岛等众多财务造假事件背后,都有一个(或多个)闭上眼的“看门人”。
公众及媒体口诛笔伐,行业形象饱受非议,我深深地意识到:行业的发展低谷,不仅发端于极个别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背弃,更多来自于外界的偏见和误解。
深谙准则条文的注册会计师可能默守着审计报告的专业维度,却忽视了对外界的普及型宣传和引导。在信息化、网络化的今天,能有一个为行业发声、向社会公众传递注册会计师的真实态度,想必一定程度上能够消除公众误解。
结合自己业余写作的兴趣,2019年4月,我悄悄开通了一个纯个人性质的微信公众号。
给自己的定位就是:做一个有态度的注册会计师。
公众号开通不到一个月,康美药业“300亿货币资金不翼而飞”天雷炸响,10天之后广东正中珠江所被立案调查,一时间针对康美药业、审计机构的质疑、讨伐、谴责、痛批一浪高过一浪,甚至不乏“让注册会计师牢底坐穿”、“拿注册会计师祭天”的新闻头条。
注册会计师沦为“造假帮凶”的舆论审判,淹没了鲜有的理性分析。
第二天,5月10日开始,我以一个注册会计师的独立视角和上市公司公开信息为素材,通过微信公众号公开发表68篇、超过30万字的分析与观点评析,这一系列取名为《康美之殇》。
这是《康美之殇:后记》里的一段话,写给黑暗中坚守的自己,也写给和我一样因康美药业造假事件而饱受非议的同行们。
不可否认,资本市场陆续爆发的财务造假事件,让时下的执业注册会计师处境艰难。更为艰难的,是社会公众对于注册会计师行业以偏概全、以点带面的贬斥与嘲讽,让占比95%以上的中小会计师事务所蒙受“株连”,行业形象急剧恶化。
达摩克里斯剑下,纵然所有的批评都并非恶意,却可以遮掩注册会计师行业30年风雨兼程、40载阔步前行的光芒万丈。
持续为注册会计师发声,从《康美之殇》到《审计行业思考》,从《蝼蚁般的注册会计师》到《审计行业3·15自检报告》再到《cpa人才困局》……公众号渐渐成为传递行业真实声音的小小窗口。
静静流淌的文字,有我的忧虑和感伤,也有我的希望与憧憬。
时代的发展记录着中国经济的改革进程,将维护社会公众利益的神圣使命转交给了注册会计师,也是历史的选择。
今天的注册会计师,或许怯弱,或许卑微,没有闲暇凭栏远眺,没有资格谈论诗和远方。
但我无悔于这样的选择,正如30年前班主任替我选择审计专业一样。
监管机构的严管重罚,社会公众的热讽冷嘲,都暗示着注册会计师这一职业的无可替代。行业协会的潜心发力,众多同仁的默默坚守,正在持续改良注册会计师的生存土壤,也正在悄然书写新时代浪潮中审计行业春天的故事。
我们负重远行,那站立的风姿,就是注册会计师的模样。
我们韬光养晦,那眺望的远方,就是注册会计师的明天。
我的注册会计师情怀,就是:
一次选择,选择一生。